與很多從事心理輔導專業同道一樣,起初筆者對 NLP ,持輕視態度,覺其流於技巧,欠缺靈魂、理論及哲學基礎。十多年前,當徐志忠神父(香港 NLP 之父),在華仁書院開辦 NLP 課程時,已有朋友建議筆者嘗試了解,可惜當時年少氣盛,覺 NLP 在大學裡沒有學術地位,不值研究。想不到十餘年後,自己開始 NLP 的學習時,反覺趣味盈盈。
找到問題,並不代表找到出路 :
﹝ 1 ﹞ 作為心理治療師,在輔導過程中,總有一觀念,認為找到問題的內容或根源,便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,但很容易忽略受導者,他處理資訊方式與自己不同,解決問題的方法亦異於自己。受導者心中的問題,可以和輔導員眼中的問題大相徑庭。如果我們只停留於告訴當事人,甚麼有效,甚麼無效,不能以親和感,先跟後帶,協助當事人,嘗試一切可行的方法幫助他,就將輔導過程淪為討論問題而已。
﹝ 2 ﹞ 事實上,很多輔導員,在輔導過程中,只在銷售自己的觀念,而非作改變受導者的工作,這是輔導沒有效果的原因。 NLP 提醒我們,不單要對“症”下藥,也要對“型”下藥,這點與中醫,按病人的體格質素下藥,有異曲同工之妙(6) 。
從病人到肯負責任的人 :
﹝ 1 ﹞ 傳統輔導的理論,皆由醫療模式導引出來,從“個案出了毛病”的假設而來,著重受導者往昔對今天的影響。但在治療過程中,不注重今天可能的出路,只反覆搜索過去傷痛的經驗,徒增受導者對現今不快之感。
﹝ 2 ﹞ NLP 強調受導者,要成為一個為自己負責任的人( response-able ),不再將自己的痛苦歸咎於他人、環境及際遇,反而負起自己應付的責任,為自己今日的問題找尋出路,不再扮演病人的角色,願意以承擔及負責任的態度,看自己的生命,為自己的生命尋找可行的出路。
輕鬆幽默面對問題 :
﹝ 1 ﹞ 與精要治療一樣,我們面對受導者嚴峻問題時,能否以輕鬆幽默方式來面對? 在一次輔導過程,筆者運用隱喻方式講了一故事,以輕鬆幽默手法,幫助當事人減壓。希望當事人不再鑽牛角尖,不再為自己訂下不能完成的目標,否則病況愈加嚴重。料不到效果比直接講道理還顯果效,一星期後,當事人仍然記得筆者提到的隱喻。
﹝ 2 ﹞ NLP 注重以靈活輕巧,來處理重大的情緒困擾;幽默是逆轉問題的良方,讓大腦的前額葉,重新掌握力量,解決問題;在逆境中,保持正面態度,在痛苦中,以遊玩喜樂的心面對之。
改變不一定是緩慢和痛苦的 :
﹝ 1 ﹞ 過往筆者非常相信,人生命的改變一定是緩慢和痛苦的,但從事心理輔導工作近二十多年,開始明白人生命改變的歷程,往往是奇妙難測,超乎人想像的,倘若神在工作,有誰能阻礙,神在人身上的工作呢?
﹝ 2 ﹞ 有時,一句智慧之言,受導者便改變,有時,一個簡單比喻,足令受導者深思良久,有時,在輔導室外,受導者在生活上的情節重燃人生希望....一切都是那麼奇妙。
有三個以上解決辦法 :
﹝ 1 ﹞ 傳統治療,有時嘗試說服受導者,面對的困境不是問題,讓他們感到更加無助。如果你可以相信,凡事最少有三個或以上解決方法,天無絕人之路,這將會賦予自己力量,打開生命的困局。每個問題,都有不同解決之道,若只能找到一種解決之道,你根本尚未能稱為 NLP 的學員。
應用 NLP 在得救後的生命成長平台上 :
﹝ 1 ﹞ 雖然 NLP 的開發者,高抬 NLP 的治療果效,但筆者相信, NLP 只能應用在我們得救後,生命成長的平台上, NLP 絕不能取代基督教救恩的真實性。 NLP 只是眾多可以運用的方法之一,幫助人心理治療和提升人生。不論心理健康的提升或心理治療,目的不應停留在個人層面,個人成長,這並非人被造的最終目的,這是潛能運動的死胡同。
﹝ 2 ﹞ 個人成長的目的,在於彰顯天國,擴張天國,一切的治療或個人成長,只是信徒成長和成聖,其中一個環節。 NLP 提醒我們,將受導者置於他自身擁有能力的位置之上,而不是致他們於無助的深淵,再配合基督教的,信仰引導受導者回到神面前,認識耶穌的救恩,重新與神建立及保持親密的聯繫,於我們的人生是何等重要。
(6) 台灣王敬弘神父談心靈治療,注重視覺方式,王神父可能受西方教育,而西方人如美國人的視覺型佔人口約一半。Fuller 神學院的Charles Kraft 的治療建議則較為平均,有視覺、聽覺及感覺型等,可惜他對NLP 的研究不多,沒有用上這些形容詞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