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文章主頁

感動療法的震撼

  

  從事心理治療工作卅餘年,尚未如此被震撼過。去年六月好友胡國榮先生邀請下,參加了香港心理衛生會主辦,由美國心理學家Diana Fosha博士,親自主講介紹的AEDP(Accelerated Experiential Dynamic Psychothery)。從去年開始,開始學習這門令我大開眼界的心理動力治療法,不單自己獲益良多,相信我的受導者,也受益不淺。

  這些文章,是自己學習的反省,也是初始閱讀的一些心得,希望留下一些中文分享,盼望與華語社會同道分享,讓這門在華文世界仍然處於發展階段的治療法,能有更多人認識與獲益。

快速及有效的治療與治療關係
  在講求效率的年代,我們需要一套既快捷又有長遠效果的治療法,感動療法,運用人類真摰感情為基礎,帶來效果宏遠的治療效果。過程中,治療者要先認識感情(Affect)的效用,在治療過程加以運用,當然治療者與受導者之間的關係,有如一切著重人際動力的學派一樣,是治療是否有效的主要關。

自我與關係
  相信在一切心理學或心理治療理論裡,自我(Self)與關係(Attachment)都是非常重要的。事實上,我們自嬰孩期開始,依附關係就是嬰孩獲得安全感、信心、自尊、價值的主要來源。

  小孩子到了兒童公園,看見嶄的遊戲,心覺奇怪,當他與父或母的眼神接觸,父母或照顧者鼓勵的眼神,讓孩子有了信心去嘗試,這種依者與鼓勵者的相依關係,讓孩子獲得自信與安全感,有足夠力量去拓展、發掘或嘗試新事物。
孩子遇上不開心事,有情緒表達,例如哭泣或發脾氣,假如父或母或照顧者能給予耐性,付出聆聽,孩子通常都很快平復下來,假如照顧者施以報復或懲罰手段,孩子漸養成不敢流露真感受,日子久了,加上其他原因,我們的心理毛病或情緒病便會積壓成病。

  催眠治療大師,本身乃精神科醫生的Milton Erickson 說得對,病人之所以成為病人,皆因他們與自己的潛意識缺乏接觸。在安全的環境下,人能安靜下來,或因被接納,內心真情能自由地流露,都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健康現象。

情與關係
  感情與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關係,我們日常生活裡,充滿著與情感有關的事,由早上起床,家人能向你報以微笑,或皺起眉心,已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後果。上班途中,能趕上交通工具,或在交通工具上遇上好朋友,都可以令人精神為之一振,工作間更充滿與情感有關的事情,同事或老闆欣賞,自己能如期完成工作,或遇上麻煩同事,或無理上司,都可以叫人壓力重重。當然有良好家庭或婚姻關係,卻是減壓的良方,無論外面壓力多大,回家卻可以是避難所,當然家庭關係不善,卻叫人百上加斤。都繫於關係是否良好,感情在關係裡,能否自由地交流,給予家人正面回應和支持。

  缺乏關係的支持,任何緊繃的感覺,都可以令人倒下,破壞人的身心健康。假如當事人的支援系統出現崩盤,任何感受,包括正面感覺,都不再讓人舒暢和快慰,如果是消極情緒,當人要獨自面對,這份孤單面對的壓力,可以令人吃不消。

  試想一下,小朋友自少因父母工作而疏於照顧,父母因工作壓力,甚少鼓勵小朋友,假如孩子遇上鄰居或親戚欺凌,當父母出現,想向父母投訴或渴望取得撫慰,可惜反被父母責罵,這種情況頗為常見,孩子這份獨自面對的孤苦感覺,在成長中常常伴隨著,這孩子長大後,可能也養成了逆來順受,缺乏自信,一旦遇上巨大轉變或壓力,其精神出現健康,是非常自然的事。

情感的渴求與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
  心理動力學派一般認為很多心理困擾或疾病,皆因焦慮或羞恥,或孤單感(可能觸發恐懼及羞愧),缺乏向正向感情(例如喜樂、仁慈、感恩、欣賞、肯定等)資取資源,AEDP的目的,乃是撥亂反正這個過程。傳統心理動力學派善於捕捉在成年經驗或轉移經驗(transference)中,捕捉童年陰影,這是重要的,特別了解現時成人階段的防衛機制。

  然而以感情模式的治療裡,焦點在於釋放感情,給予受導者機會碰觸感情的深河,透過過去資源,創造嶄新經驗,讓當事人能享受正面感情而來的力量。這種以感情為本的治療法,以治療為目標:致力於良好適應及心靈深度的改變。

治療關係建基於依附及情感的交流
  新一代動力學派治療師D.A Winnicott曾說,心理輔導室如母親的子宮,必須充滿溫暖和羊水,讓受導者重新在溫暖、充滿營養、安舒、放鬆的狀態下,協助受導者重新孕育那有希望的我。

  受導者因為已走到人生盡頭,或感覺無路可走,或期望能在治療者身上找到曙光,才踏入治療室。他們帶著期望而來,作為治療者,知道並非每一位受導者都容易即時找到出路,有些問題非常困難,有些問題可能窮一生之力,也無法理解為何會發生,但重中之重,是受導者在治療室裡,因為治療者的情緒支持,相處上適當又和暖的回應,讓當事人找到人間溫暖!這份溫暖讓當事人重燃希望,日子如何困難,也有同路人陪伴一段路!

  試想決定約見那刻,與一位完全陌生的治療師接觸,並要透露自己私隱與顯露脆弱一面,實非易事,受導者對治療者流露了莫大的信任,治療者也當向當事人流露最高的敬意、尊重和保護!感情為本的治療,是協助當事人如何駕馭正面的感情潛能用於治療上,這些潛能只待適當的催化與誘發,就如父母如何適當地鼓勵孩子探索新事物,新環境一樣。

  當事人本處於習以為常的心理狀態平衡狀態(可以是不健康的平衡狀態),因為治療者的暖和尊敬,情深款待與聆聽,不帶任何判斷的接納,開始打破其扭曲的生活方式(例如其慣常的防衛機制,已因長年累月因人際環境無法支援當事人去成長),開始呈現曙色,開始打破冰封的心靈,心情開始暖和起來。這種暖和也會呈現在身體不同部份。

  我們相信人類,包括當事人,都具備上天賦予的生命的力量,雖然長期因環境缺乏支援,或環境的支援並不能滿足當事人,致令當事人受苦受屈,絕望與失去士氣,整個人如被打倒,出現一些心理病或病態行為徵狀,但當治療者撥亂反正,肯定當事人在艱苦環境下,能夠堅持生活下去(無論生活模式是否健康),這份肯定對當事人來說,成為了重新啟航的動力,走向健康的生活方式,學習健康的心理行為模式,催化當事人享受感情的治療效果。

  我們不單相信當事人具備這份治療潛能,也相信治療者也具備治療他人的力量,這份力量源於相信別人,了解別人,尊重其鼓勵他人的力量,可以蛻變成為生命重新的力量。這份力量,可以成為一份不可思議的力量,促成當事人生命的轉變,而治療者在過程中,自己也蒙福,自己生命也得益。當然具體細微技巧及治療策略,都必須按步就班地學習,熟練起來,幫助治療者與受導者取得由情感而來的治療效力。

每一種情緒都非負面情緒
  作為治療師,愈來愈感覺上天賦予人類各種情感,都有其作用和角色,我們應該給予正面的評價,而非逃避或大加壓抑。假如你嬲怒,可能因為不被尊重或善待,嬲怒背後可能想力求公義對待;假如你孤單,孤單這種感受可以正面地導引你去見朋友,或更深地認識自己,與自己心靈對話;假如你焦慮,原因可能面對將會發生的一些陌生事情,例如首次約會心儀異性,這份焦慮反映你對對象的重視,也可以推動你早作準備。

  以上都是對所謂”負面情緒的正面詮釋,條件是當事人必須具備高度自我醒覺能力,有能力轉化這份負面力量。作為治療師,我們自己需要學習這份自我醒覺的能力,也要有轉化這份負面力量的技巧和經驗。筆者相信良好的成長環境,包括父母家人的充足情感支持和交流,學習治療過程中,有良好被治療經驗,穩固又健康的信仰經驗,都可以讓治療者有力量,與受導者進入深度情感支持和連繫的治療關係。

第一章 感情與生命轉化

感情是人類生命裡,最重要的東西,感情賦予人類力量與方向。

  人類最重要的關係,是那些能轉化生命的關係。試想一下你生命中對你影響深週的關係和人物,他們如何對你起了正面的影響,如何因為這份關係,轉化了你對人生的看法,鼓勵了你選擇生命和光明!

  在這些轉化生命的關係裡,感情起了最重要作用,核心感情就是這些關係裡,最重要的成份。正面感情帶來生命動力,人若失去這些動力,很多問題和困擾也因而出現。

  要活得完滿,要與人有深度聯擊,或面對人生困局,包括災難或打擊,我們都需要有能力去感受。為何人患上精神病,需要靠藥物幫助,或尋求心理輔導的幫助,往往都與感情的困擾有關。也有很多人因為情緒的困擾,而與自己的感覺解離,怕受情緒影響而麻醉自己,或面對情緒波動而覺無力應對,這些解離的行為,只能收一時之效,當事人往往事後要付上高昂的精神健康代價。

  作為治療師,我們要明白,假如當事人能在安全的治療環境下,去感覺一下那些自己害怕的感受,往往可以帶來非常好的益處!這些如釋重負的經驗,帶來效力巨大的適應性力量,幫助當事人,在人生路上,有效力地走下去。

(2016/11/2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