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文章主頁

回應李耀全牧師基督徒與NLP 《葉萬壽》

  追讀了李耀全牧師幾期的“基督徒與NLP”文章,仍然未見李牧師有清晰立場,李牧師的文章裡,雖然多次提及NLP是危險的,筆者愚昧,未能明白牧師所指危險的原因,牧師所指的危險,在其他輔導理論裡,也常發生。
  牧師在評估NLP時,沒有評估NLP有沒有整全的人觀(這是我們做評估心理輔導理論最重要的入手),卻花了不少編幅,探討個別技巧是否有效,效用是否長遠等。筆者沉澱了幾個星期,想借論壇一角稍作回應,希望不會佔去太多篇幅,浪費讀者寶貴時間:

我對李牧的文章有幾點回應:

一、李牧師對NLP有比較中肯的評價
  李牧與一些基督徒心理從業員不同的地方,沒有一刀切地否定NLP。李牧師對身心語言程式的源起頗為了解,明白NLP是集心理學不同流派的學問,NLP不是一套獨立存在,自圓其說的心理學理論,它只是一大束有效(最少是自認有效)的心理學技巧,包括細緻的內在知覺和感覺模式的轉變,包括次感元改變技巧,語言技巧及細緻的行為改變策略。

  筆者認為在理論源起層面,NLP由模仿完形治療大師Fritz Perls的言法談吐開始,繼而分析家庭治療師沙提雅的語法,及研究催眠大師Milton Erickson的心錨,改變成長歷史觀感及治療語法,指出人類內感官(內在圖畫、聲音、感覺)可能改變程度,由完形治療及家庭系統治療開始,NLP最終回到理性認知療法的範疇。

  如果我們真的能精研身心語言程式學,你會明白NLP在人類內感官方面的詳細分類,到了近乎數碼化的程度(例如引導受困者改變內在印象裡,包括圖晝的顏色、遠近、角度、結合與抽離、聲音的大小、聲量、速度,感覺的大小等等),對處理當事人對事物的情緒反應,起碼起了治標作用(例如想起一個曾傷害自己的人,可以將內在圖畫縮細及拉遠等思考方法),因而幫助受困者在生活上與不快記憶相處,不致影響日常生活功能。筆者認為NLP比Cognitive Therapy 更細微地Cognitive ,又在行為改變方面,如果我們充份掌握NLP的行為策略(Strategy),你會明白NLP又比行為治療更微細地將個人有效的行為模式,套用在無效的範圍內(例如我們可以將個人享受打網球的行為步驟,套用在其無效的閱讀行為,修正閱讀行為,增加閱讀興趣),因而我們可以說NLP在行為策略上比Behavioral modification更behavioral,更細緻。

二、沒有指出NLP沒有一套完整的人格結構理論
  李牧指出NLP集結各家不同技巧的模式,有沒有指出NLP有沒有一套完整的人格結構觀。李牧師只指出被模仿的心理學大師(包括Fritz Perls, V. Satir等),在世時支持人類潛能運動,這是比較粗疏的舉證。

  作為基督徒的心理從業員,當我們評估不同心理學學派理論時,不應由治療技巧是否有效(技巧的有效性關鍵在受導者與治療者的關係;受導者的可塑性;治療者的經驗,彈性應變及能力)。我們應該從基本的人格結構入手,例如弗洛依德指出人格由Id, Ego, Superego三部份組成,當人格結構出現問題,病態行為或情緒困擾繼而浮現,才能進入治療的範疇及技巧的階段。假如我們一開始便評估一個理論的輔導步驟或技巧,便會出現本末倒置的混亂。

  例如李牧師懷疑感知位置平衡法(Perceptual position)是否真的那麼有效時,我們要先評估一下這技巧本身源自Gestlat Therapy的Empty Chair技巧,技巧本身並沒有甚麼特別,只是協助受導者由觀念層面去到感覺經驗層次。一般輔導容易落入談及(Talk about)問題的困局,而沒有幫助當事人直接與自己相處的有困難的人對話(Talk to),但這技巧是否有效,牽涉很多不同層面,包括要評估當事人情緒的穩定程度;當事人的意願;輔導者的解說能力及導引能力等等,當然受導者的可塑造性,輔導者的經驗能力及臨場彈性,都非常重要。一般成熟的NLP學員不會濫指某個技巧如何有效,一張刀落在不同人手裡,會有不同效用。

  NLP沒有一套完整的人格觀,因為NLP根本不是一套完整的心理治療理論,它只是集結不同學派的技巧,甚至集結了互不關連,互相矛盾的學派技巧,例如心理動力與行為治療的基本理論,根本風牛馬不相及。我們根本無法對NLP的人觀或病態觀作出有系統的陳述。李牧師只能談談第一代被研究,被模仿的心理學大師的信念,從而評估他們可能的信念和人格觀,這個做法,頗為粗疏,筆者在自己的編寫的NLP教學手冊亦曾犯了這毛病,不過已修正為評論人類潛能運動的漏洞而非個別支持者的問題。要所謂客觀地評估NLP的信念並不容易,筆者擔心李牧師這方面大費周章後,仍無法對NLP作出客觀的評價。

三、NLP是未經證實的科學
  李牧師指出NLP的技巧都是未經證實有效的方法,故有其危險的地方。假如我們明白NLP源於模仿Gestalt, 繼而研究Satir Model, 後又加入Milton Erickson的Hypnotic Therapy (有人稱之為Uncommon Therapy),次感元療法乃理性情緒治療法的數碼版,近年又加了不少尋解導向療法Solution-Focused Therapy的話,我們要批評NLP是未經證實的學問時,我們便是一口氣質疑Gestalt Therapy, Satir Model, Hypnotic Therapy, Rational-Emotive Therapy, Solution Focused Therapy全都是未經證實的療法,這可是非常嚴重的指責,建道神學院的魏健智老師曾犯了同一毛病,現在李牧師又步其後塵?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  上期討論過李牧師對NLP源起的認識,也探討過李牧師是否明白NLP並非一套有自圖其說的,完整人格觀的心理學,及NLP是未經證實的科學,今期繼續探討NLP是否如李牧師說唯我獨尊,自我中心等指控;筆者會補充指出NLP有探討信仰的重要;及我們能對非基督心理學家抱有甚麼期望:

四、李牧師認為NLP是唯我獨尊,我行我素,自我中心
  我對李牧師在第三四期文章裡,透過NLP的十二假設前題,推論出NLP有唯有獨尊,我行我素,自我中心的危險,不敢苟同。

  所謂十二假設前題,是大中華區其中一位資深NLP導師李中瑩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的,所謂假設前題是指一些未經證實的信念,NLP不太注重科學的論證,只提出一些基本信念。李牧師要明白所謂十二假設前題,並非完整的信念,不同的NLP課本,有不同版本,有二十五條版本的,有二十一條版本的,亦即是說NLP根本沒有一套固定的信念版本,亦沒有最後一套的版本。假設前題的思想,反映了NLP的人本傾向,對人性樂觀積極的看法,避開探討人性黑暗問題。

  李牧師的說法,反映了對NLP認識的不足,仍未掌握真正NLP的精神,因為NLP非常注重個人在社會及人際關係裡的系統關注(Systemic),良好的NLP導師會不厭其煩地引導學生,明白及留意人類作出任何決定,或改變行為習慣時,是否影響了他人的福祉,自己的決定或行為是否三嬴,這是筆者比較放心學習NLP的原因。就如聖經說:不要單顧自己的事,也要顧別人的事。
  李牧師只根據十二假設前題,沒有參考其他更詳盡的假設前題,也沒有熟悉NLP的Systemic關注而下了唯我獨尊,自我中心的結論,實有點令人婉惜。筆者認為李牧師只是大膽推論,而非妄下結論,

  家庭治療大師沙提雅雖然是人類潛能運動的支持者,但她亦強調人有能力對自己的行為負上責任(不只Responsible, 還有Responable),不單負上後果(effect)的責任,也要負上行為成因(At cause)的責任,不要推卸自己問題行為的成因,甚至指出At cause 大於effect。
  我們不能因為別人不信主,比較人文主義,而推論出NLP有唯我獨尊,我行我素,自我中心的危機,事實上,這些所謂危機,在一切信徒和非信徒身上都會出現。

  李牧師的文章裡,曾指出有基督教背境的潛能開發大師Anthony Robbins,對Anthony 似有頗為正面的評價,筆者又不敢苟同。Anthony Robbins在商業上,是非常成功的講員,但從其幾本有關潛能開發的書本裡,你根本找不到任何信仰的成份,連最有關連的理解層次也沒有提及(下段會詳細講解NLP與信仰的關係)。筆者曾在香港及澳洲上Anthony Robbins的課,可惜失望而回,這位大師,無疑對沒有心理學訓練的人來說,可以非常吸引,課程充滿鼓勵,讓你情緒高漲,可惜每天超過十二小時的課程,根本沒有抽離思考空間,他對東方哲學,包括印度哲學的評語,筆者不敢苟同,也讓筆者引以為鑑勿妄下結論。
  李牧師可能對這位潛能開發大師有基督教背境而有正面評價,筆者卻引以為鑑,因為細閱其不同著作,近距離參加其課程,大師並沒有將心理學和基督徒信仰作出任何融合的努力,反而另一位可能有NLP的牧者Joel Osteen,其著作“活出美好”,卻努力融合基督教信仰與NLP正向心理和信念,這位牧師並沒有言明自己是否受過NLP訓練,但從其著作裡,可以看見很多NLP的正向例子。可惜Anthony Robbins 與Joel Osteen,都沒有探討人類苦罪問題,殊為可惜。

五、NLP有探討信仰的重要,但沒有指出基督教信仰的重要
  傳統心理學很少涉及信仰範圍,然而NLP有探討信仰的重要,假如你對NLP不太熟悉的話,你會覺得詑異嗎?未知李牧師會否詑異?

  NLP其中一個重要課題,是如何理解及處理問題,NLP並非如外界認為只是一大束的語言或心智思想技巧,Gregory Bateson,著名人類學家M. Mead的丈夫,本身亦是一位出色的人類文化學家(不只是李牧師所指溝通大師),曾指出人類可以從五個層次看問題,其後另一位NLP的重要開發者Robert Dilts加入信仰與精神層次,讓我們對理解問題,處理問題,有完整的框架。

  筆者起初學習NLP時,我的非基督徒老師並沒有將Logical level(可譯作理解層次和邏輯層次)放在課程裡,筆者百思不得其解,只能推測老師不知如何處理這課題吧,這反而造就筆者努力研究,因而對NLP更抱好感,現時推介NLP時,筆者最喜歡由Logical level入手,我們可以在不同層次看問題,在不同層次取得力量解決問題,而最高和最有力量的層次就是信仰層次!

  信仰層次(Spiritual and Faith)有別於價值和信念層次(Value and Belief)層次,前者是指個人範圍以外的他力層次,後者是個人本身的積極或消極信念。沒有信仰的人,只能大聲疾呼指出正向思想,積極信念的重要,完全無法由信仰層次得到力量,得到啟迪。

  筆者教授理解層次時,當然會加入基督教信仰,亦有NLP畢業生幫助筆者,改寫原先的練習,加入了基督教信仰核心元素,令學生面對人生困擾時,可以多從基督教信仰支取力量,筆者亦有很多非信徒學生開始探索基督教信仰,透過NLP課程而信主。冷淡了或受過傷的肢體,重投基督懷抱,重歸信仰群體的NLP學生也不少。上過筆者課程的教會牧者超過二百餘位,基督徒社工超過五百位,其他有未信的朋友,不同業界的朋友也不少。

六、我們能對非基徒心理學家抱有甚麼期望?
  筆者七零年代負笈美國,由歷史系轉入社會工作及心理學系前,教會牧師多番叮嚀筆者,不要放棄信仰,自己當時雖然只是十多廿歲,明白七零年代基要信仰教會,對心理學抱抗拒態度。筆者當時已想,我們能對非基徒的學者抱有甚麼期望呢?難道我們希望這些非基徒心理學家指出人類墮落的本相?信靠基督乃唯一救法?難道我上了幾科心理學之後,會不認耶穌為主嗎?

  心理學不是救恩,不是一種拯救,心理學只是幫助人面對,或嘗試解決生活裡的種種挑戰。心理學可以幫助信或未信的人,增加自我認識,增添一些生活智慧,沒有信仰基礎的心理學,可能落入自己膨漲的危機(Self-inflation )──當人能自助地解決問題時,可能自我膨漲起來,但不一定會唯我獨尊,我行我素,自我中心。信仰要求人首先要自我萎縮(Self-deflation),明白自我的不足,明白自我的罪性,唯一的救法乃耶穌基督的拯救。

回應李耀全牧師基督徒與NLP (三)
  回應了兩期的文章,希望讀者開始明白,NLP有其可用的地方,也有其限制,NLP和其他心理一樣,都不是救恩,而NLP也不是甚麼邪魔外道。今期嘗試以簡單筆法,道明自己對基督教知識論的一些看法。

七、心理學在信仰的位置
  人類不能透過心理學來自救,卻可以透過心理學來增加自我認識,增添生活智慧。聖經不是一套完整的知識百科全書,聖經卻是唯一的真理。上帝透過普遍啟示,讓我們明白世界裡有很多生活知識可以讓我們透過觀察、推論,結構出一些理論,方便生活,解決日常生活需要。這是上帝給我們未開發的腦袋,透過教育與學習來明白上主創造的奧秘與完美。

  假如我們相信這世界是上帝的創造,那麼我們發現的一切原始知識──未曾經過人妄自推論出來的知識,都不會和上帝創造萬物的系統相違!因為我們根本就在研究上帝的創造。只是高傲的知識份子或科學家,推論出來的知識,認為這世界沒有上帝,認為自己的發現可以代替上帝的,這是人心偏行己路的表現。心理學和世上的知識都不能代替聖經作為唯一真理,但世上不同的學問乃在補足聖經在知識領域的不足,補足普遍啟示可以讓人,包括非基督的學者和科學家去繼續探索,亦增加了信徒和非信徒之間,可以在知識領域的對話,甚至進行信仰的交流。

八.非友即敵,非基督徒學者都是邪魔外道嗎
  非基督徒學者或心理學家的心得或智慧,未必是引經(聖經)據典(聖典)的道理,但不一定是違背聖經的道理,只要沒有藐視上帝,都可以被視為對普遍啟示的努力尋索表現。甚至一些藐視上帝的學者(包括著名的認知情緒療法大師Albert Ellis,曾公開作歌曲輕蔑基督信仰,他所提倡的認知情緒治療法,仍然受基督徒輔導員歡迎),他們的作為或貢獻對這世界仍有一定價值。

  基督徒科學家的研究是否較非基督徒科學家準確?非基督徒的醫生診斷是否比不上基督徒醫生?基督徒科學家的貢獻是比非基督大?非基督徒的心理治療師是否都違背聖經?最重要的分別在於我們有信仰的人,如何看知識──所有的知識都來自那創造萬物的上帝,我們基督徒的知識追尋者,透過知識的追求,學問的研究,更加欣賞上帝,敬佩上帝,從而將一切的努力成果,歸榮耀給上帝。

  這種非友即敵的單邊思想,是非常危險的,就如美國上任布殊總統一樣,奉行單邊主義,造成的敵我對立,讓美國公民活在恐佈襲擊的狀態裡,讓我們對非基督徒的所有講論或理論抱恐懼立場。

九、深遠創傷,需要更深切和長久的心靈治療?
  李牧師與一般傳統心理治療師一樣,犯了一個邏輯問題──深遠創傷,需要長時間處理。根據完形治療法的理論,人在零至七歲的烙印期許(Imprinting period階段),所發生的重要痛苦情緒事件(Significant emotional event of pain),乃人現時或成長後情緒反應的延續,故此根治人情緒的困擾,主因不在今天,乃在昨天。表面上,完形治療的理論和李牧師的說法非常合拍。可惜李牧師或與李牧師抱相同信念的朋友,對人類擁有巨大記憶能力的認識未能跟上。

  上帝除了給我們有認知能力外,也給我們非常驚人的記憶能力,很多人自以為記憶能力有限,事實只是不懂如何善用已有的記憶潛能,坊間昂貴的記憶課程,大多運用故事記憶法。

  情緒事件為何會在腦袋留下深刻印象,原因而幾:情緒事件背後都有學習(learning)需要保留,我們記憶系統或潛意識系統,會不分青紅皂白地將整件事件留下來,包括事件細節;事件引起的情緒反應及需要保留的學習等最少三方面,包括負面或正面的學習,都保留下來。

  上帝給我們超級的記憶能力,讓我們能透過經驗學習,保留正面學習,面對未來出現的相同事件,可惜我們卻將這些能力記著一些不快的回憶,因為潛意識可能認為忘記事件細節和情緒,連正面學習都會遺忘。倘若我們能保留正面學習,則事件的細節及負面情緒都不需要保留。NLP裡,有大量途徑、方法和步驟,幫助我們保留負面事件的正面學習(Positive learning),卻又能在短時間內釋放昔日不快情緒,讓我們無需因為所謂深遠創傷,需要深切或長時間的治療。

  筆者認為倘若李牧師有機會向一些精於NLP同道學習一下,李牧必定會驚訝上帝給我們非常豐富的學習能力,這些豐富的學習能力,可以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,重新學習,釋放負面情緒,保留正面學習。筆者未學習NLP的快速恐懼治療之前,沿用傳統的系統化脫敏法(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),幫助過不少由精神科醫生轉介的恐懼症病人,以往需要八至十二小時治療的歷程,現在運用NLP的快速恐懼治療法,除了講解外,往往一小時之內,就能幫助一位患上Specific Phobia的受導者不再恐懼。

  廖炳堂博士編著的靈恩運動反思一書第184至185頁,有黎嘉讓牧師回應的文章,有一個以快樂回憶取代恐佈片段,這也有NLP改變次感元的成分,聞說黎牧師在一公開講座裡分享個案時,指出他的一位同工所用的是筆者上段提及的快速恐懼療法,幫助了一位姊妹因朋友跳樓身亡而來的恐懼。

  假如上帝給我們的記憶能力和學習能力如斯驚人的話,我們也可以快速地重新學習,讓我們的腦袋重新整理舊日記憶,身心得到釋放,無需重活在舊日埃及的痛苦。以色列人可以十四天進入迦南地,可惜過於留戀埃及美好,結果在曠野流浪四十年而未知悔改,殊為可惜。

  我們需要更新信念,深遠創傷,未必一定需要長時間的治療,一句良言,可以讓心靈釋放,問題在於我們能否有效地運用良言。

 

小結:
  雖然仍有很多未了的話,篇幅有限,不想浪費讀者寶貴時光,就此擱筆,聊表幾句終結話,要籠統地評估NLP有沒有危險,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簡單地指出NLP被模仿的大師的人格理論傾向,倒不同逐一評估會容易些,筆者建議李牧師先由Fritz Perls的完成治療法入手,繼而Satir 的家庭治療及Milton Erickson的催眠語法等,其人格結構與觀念和基督教信仰有何衝突和矛盾,這樣才不會大費周章,而仍然無法中肯地,客觀地下判斷。

  NLP除了這些大師的基本語法或技巧外,也加入了大量尋解導向,巧妙回應(包括耶穌,甘地等巧妙回應),運用身體迅速傳遞信息能力治療敏感症等大量不同技巧,近年非常流行的快速眼脫敏法EMDR(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Reprocessing),也有NLP的影子。

  筆者大膽指出,如果我們對聖經熟識,又能掌握NLP的精髓,你會發現我們日常生活裡,已不知不覺間,運用了大量NLP的觀念和技巧,甚至我們會發現聖經裡面,也有大量NLP的影子,這方面,曾屬美南浸信會的牧師Bob Bodehamer 及新一代NLP大師 Dr. Michael Hall 的大量著作,都有很多令人驚訝的例子。讀者可以參加以下網頁neurosemantics.com/Christian/index.htm,以作進一步的了解和研究。

 

 
2010-12-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