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文章主頁
愛是...「菠蘿孖條」《曾康年》

  上星期《明報》的生命教育版,有一篇名為「愛...為什麼不正常?」的文章(明報, 27/09/04 ),作者在文中談到大眾眼中的「不正常」愛情觀點。

  可能是筆者的職業病關係,一讀到這一類文章,總是不自覺地以心理學觀點加以分析,例如在年齡差距太遠的情侶關係中,我會想到當事人是否在對方身上投射某種潛意識的情感需要?又或在同性戀關係中,雙方是否在處理自身的身份危機?有時頗覺得自己這種職業病,不單掃了自己閒暇閱讀的興致,更會將有血有肉、有人情味的故事變得索然無味,大剎風景。難怪有時與太太在家中欣賞電影,她會有意無意的說:「我們今晚是看戲啊!…」

  還是喜歡文章結尾部分,節錄了一班高小同學和師長對愛的真切體會:

  「愛是一塊橡皮,能把我的過錯輕輕地擦掉。」-- 5B 班葉慧儀同學。

  「愛是流水,把我們的悲傷和痛苦沖走;愛是火爐,寒冬時帶給我們溫暖;愛是海洋,包容了我們的喜怒哀樂。」-- 5D 班陸宇曦同學。

  「愛是無盡的彩虹,愛是無邊的天空,愛是溫暖的陽光,愛是永遠長存的。」-- 5D 班黃安堯同學。

  「愛是文字無法解釋的,唯有用心去體會。它可令人捨棄一切,甚至生命。」-- 6A 班黃雪盈同學。

  「愛是一種優美的情感,有愛的地方就有溫暖,是世上最可貴的東西。」-- 6C 班黃沁同學

  讀完同學們這些真誠、直接、活潑的分享,頓然覺得清涼舒服,世界也好像突然充滿了盼望,感受到又溫暖又飄逸的窩心;就像回到童年時穿著牛頭褲、小背心,在球場邊的一角,與死黨分享一支「菠蘿孖條」的自由與率真。

  相對地師長們的分享,偉大之中卻帶顯得沉重,我想是因為閱歷與層次不同吧,可能是他們在那繁重的教學工作中,已忘了自己也可輕鬆一下,再去嚐一嚐「菠蘿孖條」的真味?

  回想幾個月前,自己還未適應丈夫在異地的日子。每天除了要上班,回到家中便立即變回「灰媽媽」,一手拿起奶樽,另一手拿紙尿片。每當遇到困難挫折,我都會想念身在異鄉的丈夫,總想告訴他我有多思念他。每晚和丈夫通電話,心中的委屈不奇然湧出,抱怨丈夫不在身邊,不能分擔管教女兒的責任。沒有丈夫在身邊的日子,不時會鬧情緒,幸得夫婦小組成員的支持,明白我內心戀慕丈夫和情感上依賴的傾向,心得釋放。

  記得當我還未結婚時,也是一個人獨立過生活,身邊不乏知己友人,但總不會視之為自己的依靠。在外地讀書及工作時,更是自己駕車上班,居所大小日用品都是自己購置。但結婚之後,不知從何時開始,我漸漸倚賴丈夫;好像近日家傭說電飯煲快壞了,我問丈夫要不要我去買,但他卻說待他回家才買。也許這些生活細節,一點一滴的削弱我獨立的個性。

  其實每個女性都有獨立的潛質或能力,只是沒有發掘和展現出來罷了。一個妻子應有兩面,有需要被愛和依賴的一面,但同時也有獨立的一面。婚姻誠然是兩個獨立成熟的人互相配搭的關係,而不只是互相補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