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文章主頁
痛苦亦是快樂的心靈世界葉萬壽

  沒有執筆幾個星期,連不認識自己的網上朋友都開心擔心,事實上,我只是因為教學忙碌而擱筆,並非抑鬱發作,請讀者勿擔心,也謝謝大家電郵問候。

正面亦是負面
  
一個人的正面特質可能是其負面特質,正面力量,也可以變成負面力量。自少已覺自己對感覺和心靈世界特別敏銳,例如前文曾言,年幼時已很容易察覺母親那多變的心情,因為 透過細微觀察,透過心靈感覺,只要一見母親臉容,便知那天她的心情如何,因為她的心情,往往影響那天自己的心情。這樣的背境,表面說來好像痛苦,卻也有其好處,就是自少培訓出一種對人敏銳的心,可以說母親是我第一位心理治療的培訓師,她訓練我要透過細微觀察來了解別人的心靈世界。

情緒波動的世界
   年幼時已覺自己比一般男孩子易哭,甚至有時班上女孩子不會哭的事,我也會忍不住眼淚,亦因如此,往往給人嘲笑自己是個女人形的男孩子。記得小六時,被迫當糾察,守學校門口,那天本來不是由我當值,我邊流眼淚邊當值,結果又被校長責罵,痛上加痛,我便淘淘大哭,弄至校長也拿我沒辦法。現在想起來覺好笑,當時卻真的悲從中來。

痛恨自己情緒化又喜歡自己情緒化
   這副性情到了中學,踏進少年期,自覺能力增加,心情更加矛盾,情緒波動更大,記憶中一次和同學們打球,為了一件小事,衝動地打了同學一把掌,十多位同學都為之愕然,大伙兒離我而去,獨自留在公園,邊懊悔邊孤單,非常痛苦,自己的行為舉指,連自己和身邊朋友也不明白。另外一方面,平日好像詩人智者,班上同學每有心事,總有人拿我作傾談對象,自己時而留心聆聽,時而當頭棒喝,同學們反不覺痛苦,往往會多謝我的智慧者言,當時自己只有十六七歲而已。

西藏一行讀了 David Benner 的The gift of being yourself
  
去了西藏十餘天,除了大自然環境可人外,其他的都不值一談,但途中友人帶來自己喜愛作者 David Benner 一書,幾天之內看完了,尤如去年看Parker Palmer 的讓生命發聲一樣值得細心欣賞和反覆默想,Benner 此書,有很多地方值得逐句默想和揣摩,最令我欣喜的是如何和自己生命裡的陰暗相處。我開始發現自己的情緒化,對人心靈世界的敏銳,也是自身痛苦的源頭,因為你不能只對別人敏銳,而不對自己敏銳,難怪老妻常說我太敏感了,心情太易起伏和變化。看罷Benner 此書,我反而接納自己的反覆多了,也對自己的反覆接納了,這樣反而有助自我的相處,而心靈和情緒世界反而穩定了,實在是詭譎呢!

 
2007-8-23